2022年6月份,疫情反复,在国人都尽量减少外出的情况下,马春雷、罗良溟、李敬辉却毅然踏上旅程。6月3日,三人在南京集合,经过厦门、吉隆坡等地,几经辗转,历时一周左右,抵达海外目的地。
2022年10月,由马春雷等三人负责的海外项目一期约6万㎡的气膜成功充膜。“这个气膜做得相当完美,一个卡扣都没有卡错。”马春雷说。
▲罗良溟、马春雷、李敬辉(从左至右)在海外工业园区
最佳组合,临时受命远赴海外
时间回到2022年初,公司计划在海外开展新项目,但是人选还是个问题。国外环境毕竟和国内有很大不同,外派的人选不但要有丰富的经验,还要有很强责任心和过人的毅力。
“我们三个算是最合适的人选吧!这个项目有斗轮机,我在国内就带过类似的项目;电气和通道门在项目中都是比较重要的部分,同行的两个伙伴在各自的领域均有较好的成绩。”马春雷介绍。
▲马春雷在雅加达智能科技展
三人从国内出发时,海外项目所需的材料也同步发出。抵达后,经过短暂休整,三人就投入到工作中,通过实地勘测,发现现场和原方案有不一样的地方,及时着手进行修改、调整。物料到后,就开始有序推进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。
“去之前已经想象到和国内环境会不一样,到了才发现,差别也太大了。”回忆起刚到项目基地,三人都给出了一致的结论。除了饮食和文化差异,炎热加上紫外线强,经过几个月的“洗礼”,三人从肤色上已经和当地人差别不大了。
克服重重困难,所有程序都力求完美
“以前在国内,遇到困难还能协调,在这里遇到困难只能自己消化、自己解决。”马春雷说。
最大的困难是沟通。由于语言不通,在国内一句话能解决的,在这里就是个老大难问题。在项目现场,双方的交流基本上靠比划,所有环节都是手把手教一遍,完成后还要检查上好几遍。“有一天,我穿着雨鞋,走了四万多步。”李敬辉说。
▲李敬辉在海外工业园区
安装难度系数大。该项目场地内有一个20米多高的斗轮机需要封闭进去,“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斗轮机,充膜前后的几天,压力比较大,一天就睡两三个小时,每天早上5点多就去现场。”马春雷回忆道。由于地处国外,在电气方面的安装还要参考当地标准和要求,“安装前要先了解和国内的差别,然后去调整。”罗良溟说。
最担心缺工具零件。由于所有相关材料都是从国内发货,如果缺材料会严重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。“材料运到现场后,我们都是一件件清点,每一个零件都格外的重要。此外,由于气候湿热,还要认真做好零件的保养工作。”
付出会得到回报。“我们三个接手这个项目后,就达成一致,力求每一道程序都要做到尽善尽美,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一直坚持这个目标,但凡不符合就改,一直改到位为止。”在语言不通,工具材料紧张的情况下,三人紧盯每个程序,充膜后的复查发现,所有工序没有一项错误,连一个卡扣都没有卡错。
以坚守诠释责任,用奉献书写担当
“看到中成空间的气膜屹立在这里,觉得整个园区都显得高大上了。业主也非常满意,还主动说要给我们写表扬信呢!来的时候我的体重是160斤,现在是140斤,感觉这20斤掉的挺值的。”马春雷说。目前中成空间在该工业园区的一期气膜项目建设工作已经接近尾声。
▲罗良溟在雅加达智能科技展
离家已半载,临近年底,三人却并没有急着动身回国,“要慎始慎终嘛,虽然一期剩下的是些简单的工作,但还是不能放手不管;而且还要给业主相关部门进行培训,通过现场指导,提高他们对气膜的运维能力。”
“出来一次不容易,今年春节可能就不回去了。”预计再过几个月,该园区二期的气膜建设工作就要启动;为了减少不确定因素影响,三人已经做好了坚守的准备。
“现在已经适应了,当地人民也挺友好的,大家都是一样的爱好和平、一样热情。”罗良溟介绍,由于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较多,还忙里偷闲学会了一些本地话;现在和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使用一些对方的语言,还增加了不少亲近感。
栉风沐雨辟征程,砥砺奋进奏凯歌。
虽然交流中,三人的语气中透露着淡然,但不难想象他们远赴海外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易;不禁让人为他们的这份坚韧和毅力而折服,为他们的专业和敬业而骄傲。
在艰苦的条件下,却能攻坚克难,以力求完美为目标,把工作做到极致——这就是中成空间人。